一年百本书的得与失

一年百本书的得与失

这是之前在国内某写作平台写的文章,写作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 之所以想把这些文章搬到博客上来,是因为不知为何,我在那个网站上面的文章都被锁定没有办法被其他人见到了,我也实在懒得去找原因了,就打算把自己的之前的写过的不同平台的文章都搬到自己的博客上来,算是做一个汇总与备份。 其实现在来看几年前写的东西,不难发现其中的刻意与矫情,甚至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但是我也不想去改动它,正式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渐有了提升,才是今天的我,希望你会喜欢我几年前的文章

粗略的算了一下,到现在为止,今年(2014年)一共读了130多本书,大部分我读到的好书,都已经记录在了我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里:

1.人丑就要多读书(2014年上半年书单)

2.人丑就要多读书(二)2014年上半年阅读书单

3.人丑就要多读书——五星篇——2014年下半年书单(一)

4.人丑就要多读书——四星篇——2014年下半年书单(二)

年初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一年100本书的目标,现在已经超额实现了,对于懒惰的我而言,这自然是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当然了,这跟豆瓣知乎上那些一年两三百本书的读书狂人自然是不能比的,不过和以前一年只有四五十本读书量的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了。

如果说读了这些书,有什么成长话,那应该是有一些的:

1.看书的速度更加快了。以前读一本20多万字的小说,大概是需要十多个小时的时间,现在基本只需要七到八个小时就可以看完。而如果是科普类书籍,可能要的时间更加长一点,但是在吸收里面知识的效率上,也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

2.选书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标准。之前看的书,大概都是朋友推荐(很少),或者看豆瓣评分,亚马逊排行榜(这个很不靠谱)。但是现在已经可以不靠这些,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了。比如阅读自己所喜欢的作者在自己的文中推荐的书,王小波在自己的文中常常提到罗素、杜拉斯、王道乾、查良铮……读罗素的书,又可以了解到整个哲学史的脉络,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维特根斯坦这些人的著作自然也就显现出来;又或者看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国系列,基本都是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中信出版社,则大多都是金融和理工类的国外著作。译林出版社,有国外很多文学名著的翻译……

3.可以写出更多的文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前觉得这类名人名言有夸大的嫌疑,现在感觉是一点也不虚啊!如今的我,自然达不到【破万卷】的程度,但是在写作方面,比之以前确实有了提升。以前每当灵感来的时候(很少),一次性下笔两三千字,畅快淋漓。但是没有灵感了,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现在自然不同,写字这件事,很多时候是坚持的作用大于灵感,从两个月前决定开始坚持写文章之后,现在已经写了将近四万字了。文字的表达能力,虽然现在看来还很稚嫩,但是比之以前,也是有进步的地方。

以上,是一些从读书中获得的益处。

但是,在我读到九十多本到一百本这段期间,我产生了一种厌书的情绪,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再安安静静的看下一本书去。我觉得很奇怪,也很惶恐,深怕自己连着唯一能被人称之为“优点”的东西都消失不见了。后来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叔本华说:“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寻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画。”因此,他说:“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藉此养精蓄锐,休养精神,”但是却会“渐渐丧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

读完了这段话,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盲点在哪里。在看书的时候,跟着作者走向哪里,自己就走向哪里,却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因此之后,才开始决定每天无论多少,都要写一点自己的东西,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同时也能把自己思想中那些模糊的地方弄明白。

如果你看了我之前介绍的那几篇今年阅读的书的文章,也许就会发现,今年所读的书都比较乱。一本小说、一本科普类书籍、一本人文书籍、一本历史书籍,基本上是拿到了哪本喜欢的就看哪本,没有一个系统。这样虽然比较容易满足自己看书的欲望,然而所收获的东西,却也没有想象中的多。

因此我打算,从明年(明天)开始,整体规划自己的阅读计划,进行主题阅读。所谓主题阅读,即是围绕着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读多本书。

其实读书,并不是很难的事,也不是多么厉害的事,无论是世间唯有读书高也好,百无一用是书生也罢,都有正确与不足的地方。有的人通过运动获得快乐,有人打游戏获得满足、有人和别人交流能够高兴,其实和读书一样,都是让自己在世间得到希望与幸福的方式而已。

也愿你在接下来新的一年里,能够拥有得到希望与幸福的方法。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